资助育人
- 【湖北师范大学】资助育人落细落实,春风化雨润物有声
- 发布时间:2017-12-21 浏览数:21396
-
多年来,湖北师范大学坚持“助学、励志、育人”的资助工作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立体化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并牢牢抓住“育人”这一根本,将“助学授之以鱼,育人授之以渔”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着力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步入“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轨迹,不断推进资助育人工作落细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构建科学的资助工作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夯实资助育人工作基石,确保贫困学生受助“一个也不能少”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奖、贷、助、补、勤”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为主要资助形式,以校内奖助学金、年终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社会捐助为辅助措施的资助体系,使学生资助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不断夯实了资助育人的基石。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和诚信数据库,确保资助“有依据”。学校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完善贫困生数据库建设,并在鼓励部分学院开展贫困生诚信档案建设。以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的审核为原始依据,经学生本人申报,班级复核,学院组织电话和实地回访,学校抽测等多种途径对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开展全方位的摸排,确保资助对象家庭经济收入信息真实可信。同时,学校鼓励部分学院对受助贫困生建立诚信档案,就学生在校期间的高消费、考试违纪、网络不良借贷、毕业生还款等情况进行摸排,纳入学生资助管理。
——实行贫困信息动态管理,确保资助“有效率”。学校目前贫困生的数量比例超过在校生人数的25%,除固有的家庭因素外,各种社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因素都加剧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资助的“效率”,学校组织学院定期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根据生源地区域差异、消费水平、家庭情况、特殊情况等合理确定受助学生资助形式和资助等次。同时,建立资助资金使用的跟踪调查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真正使贫困生能在需要时得到资助。
——规范勤工助学管理,确保资助“有秩序”。学校结合校内实际设置不同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双向协议选聘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自身专业或者能力从事不同岗位助理工作,如校广播台、校报、图书馆、网络中心、后勤集团等,锻炼学生日常交往举止,形成、树立岗位责任心。学校要求设岗部门选定岗位管理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各一名,负责管理本部门勤工助学工作和指导助理开展工作,助理上岗前必须经过统一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学生上岗前需明确岗位职责,签订诚信履职承诺书;工作期间必须佩戴统一印制的工作证并接受定期和不定期出勤考核,根据出勤记录和工作表现审核工资发放。多元化岗位和全方位管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让同学们提前感受就业的氛围,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多年来,一批接一批的“助理明星”涌现出来,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赞誉,成为“受助-自助-助人”良性循环中的良好典范。
——以紧急困难资助为补充,确保资助“无死角”。学校设立紧急困难资助体系,采取灵活方式向临时或特殊困难学生发放紧急困难补助。学校每学年初,组织学院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因突发事件致困的学生进行紧急资助。同时,学校专门设立了500-3000元不等的学生家庭重大变故致困紧急救助金,全年对家庭主要成员突发重大疾病、遭受自然灾害等意外情况,进行紧急救助。紧急困难资助形式灵活,让受助学生感受到雪中送碳的温暖,在让学生安心学习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加自立自强。
二、坚持育人育心,关注“四个特殊群体”,大力实施贫困大学生“1+3”成长帮扶计划,努力让贫困学生个人发展“一个也不掉队”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学校关注“残疾贫困学生”、“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贫困新生”、“贫困毕业生”这四个“特殊群体”,实施“1+3”成长帮扶计划(经济资助的同时,在心灵成长、学业帮扶和能力提升上进行全方位的帮扶),让贫困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彻底走出“困境”。
——在给予贫困生心理辅导、精神支持上下功夫。受助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经济压力面前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孤癖等等心理问题。学校高度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依托学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和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积极开展针对此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对涉及到贫困生在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存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进行必要的帮扶。学校每年5月和10月均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并专门设计了一些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活动,如“心理游园会”、“心理微电影大赛”、“心理剧大赛”等活动,创新心理辅导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贫困心理阴影”,提高受助贫困学生的心理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帮助贫困生励志自强、学业精进上下功夫。学校针对贫困学生,组织学院积极开展学习帮扶活动,利用“两访两创”活动,加强访谈教师对贫困大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励志教育。同时,学校还通过“青年讲堂”、“课前十分钟演讲”等活动,引导贫困大学自立自强,激励贫困学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对学业完成情况较差的贫困学生,学校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加注重建立家校联系机制,进行贫困生“学业预警”,及时与家长沟通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对学生进行学业情况跟踪,开展有效帮扶活动。学校还通过“文明课堂”、“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引导贫困学生良好品行习惯的养成。
——在激励贫困生能力提升、个人发展上下功夫。学校创新形式,积极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让贫困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历练,以期提升他们个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学校为贫困学子指定个人成长导师,帮助他们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学校每年组织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贫困大学生参与“义务支教”、“科普知识推广”、“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让贫困大学生了解社会,磨砺品质,增长才干。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学校有计划的安排贫困大学生参与到团队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打牢专业知识基础,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还制定了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贫困大学生创业,加强对贫困学生创业工作的指导。学校贫困学生创立的“黑白灰广告工作室”、“恒美印象”工作室、“艺裁”服饰工作室在黄石当地市场取得良好效益,成为贫困生自立自强的典型。
三、以“诚信感恩”教育活动为主线,积极开展“思源•回馈”受助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引导受助学生奉献社会“再多我一个”。
——“创新“诚信感恩”教育形式,推进学生感恩教育常规化。为了更好的实现资助育人,学校将“诚信感恩教育”活动纳入一月一主题活动之中,每年4-5月为活动的启动月,以规定活动和自选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年在全校范围内有序推进。学校立足实际,努力拓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加强学生诚信感恩教育:一是结合资助工作和思政工作实际在校内开展“诚实守信”为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诚信感恩”教育讲座、“课前十分钟”演讲等活动;二是加强勤工助学岗学生诚信履职教育,开展岗前培训,签订诚信履职承诺;三是以年度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调整为契机,组织学院开展诚信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同时征集优秀主题班会;四是在全校开展以“感恩有你”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以毕业生为参与主体的“感恩母校”行动;五是举办“微心愿、帮帮团”微公益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感恩小心愿,让贫困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六是开展毕业生还款教育,建立贷款管理责任包干制,在毕业前组织办理了生源地贷款的学生集中培训、发放还款提醒卡、开展网上毕业信息确认和组织纸质确认。
——开展“思源•回馈”受助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打造一批“思源者”队伍,引导受助学生乐于奉献,回馈社会。2016年起,学校启动了“思源·回馈”受助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有计划的组织受助贫困大学生开展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让贫困生在“受助到助人”的过程中受教育。“计划”实施由校学工部(处)、团委指导,校青协组织各院青大队、青小队,以受到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为主体,开展“校园服务、扶弱助残、社区服务、生态环保、大型活动、文化教育、拥军优属”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并将受助大学生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长记入学生活动档案,在后续各类资助中予以倾斜。活动开展以来,吸引了众多受助学生报名成为“思源者”。在“思源者”全体志愿者中,受助学生人数高达60%,成为“思源•回馈”活动的主力军。
“思源•回馈”计划实施以来,学校先后组织“思源者”开展“湖北省(黄石)首届园博会暨矿博会志愿服务活动”、“以心迎新服务新生活动”、“衣于心,暖于爱”、“我是志愿者,为爱“益”起跑”等多个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深受好评。在“湖北省(黄石)首届园博会暨矿博会志愿服务活动”上,学校累计投入“思源者”2667人次,服务时长达21336小时,被游客称赞为“组织有力、培训有方;在“以心迎新”活动上,“思源者”投入到学校迎新服务中,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新生解决麻烦;“我是志愿者,为爱“益”起跑”活动上,400余名“思源者”在青协的组织下进行迷马公益跑活动,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精心培育、选树贫困大学生“自强之星”,激励贫困大学生成才“一个接一个”
学校注重榜样示范在资助育人中的“引路”作用,多年来,精心培育了一批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标杆,影响和带动着贫困学生积极进取。
——精心培育,选树在校贫困大学生自强典型。学校每年从低年级贫困大学生中寻找一批乐观向上,专业素养扎实,能力突出的学生,精心指导,努力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自强典范。近几年,通过精心培育,在校“大学生年度人物”、“贫困大学生自强之星”和“十佳大学生”评选中,付美玲、向勇、郑弘紫莘等一批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涌现出来,他们的事迹也影响着一批以一批的贫困学生奋发向上。
——打造平台,讲述“身边的感动”,感召贫困学子奉献社会,奉献他人。学校打造了一批“自边的感动”的典型人物,并充分利用校园各类媒体、各类道德法制讲堂、青年讲堂等,大力开展宣讲教育活动,让“自强、感恩、奉献”的种子在贫困大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些来自“身边的感动”人物,有“每日捐赠一元钱”,坚持每月献血,被省级、国家媒体报道的“湖师献血哥”——王小波;有关爱“失独”家庭的自发性志愿者服务团体——献爱儿女志愿服务团;有秉持“尚诚厚德、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投笔从军的年度大学生人物张帅;有自强向上的民族团结使者,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姑娘艾菲娅·艾力等。“爱心献血女——石友明”、“一路黔行事迹宣讲”等宣讲感恩、奉献的事迹报告会,给广大贫困学子以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力量。“身边的感动”人物每年虽不同,但“感动人物”和榜样的力量是历久弥新。
——组织优秀校友回校举办报告会,激励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学校以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开展宣讲活动,引导青年贫困学生逐梦青春。多年来,学校持续举办优秀校友事迹风采展、诚信立身和感恩社会事迹报告会,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奋发向上。两年来,学校邀请创业成功典型、专家学者等优秀校友返校开展讲座20余次,不断激励着贫困学子奋发图强,感恩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