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

  • 郧西县:统筹实施“五+”资助 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 发布时间:2020-06-11    浏览数:5257
  •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塞秦巴山区,集老、少、边、贫、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是全省九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该县以1.9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为重点,统筹实施“五+”资助,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现了学生资助“一个不落”。
           一是“线上传+线下讲”,资助政策全知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微信等线上网络媒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让资助内容、申请程序、补助标准家喻户晓。建立“两课”“两卡”“两封信”的“三个两”线下宣讲制度,入学时和毕业时各上一节资助政策宣传课,向建档立卡学生、家长发放“资助政策明白卡”和“受助情况温馨告知卡”,在学校放假前,向初、高中毕业生分别发放《致初、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做到资助对象“应知尽知”“应晓尽晓”。此外,通过学校、教师、包联干部入户等常态化开展宣讲活动,让学生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民心。
           二是“扶贫库+联合审”,资助对象全精准。借助建档立卡扶贫库平台,将贫困库内在籍学生先行纳入资助对象。同时建好学校建档立卡学生信息库、本县户籍县外就读学生信息库、享受资助学生信息库,对所有资助申请对象落实“教育、民政、扶贫”等多部门联审制度,层层把关,精准识别贫困学生。2016-2019年共资助学生129899人次,资金11399.53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1903人次,资金4131.7251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各学段学生享受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
           三是“网上办+上门办”,资助服务全方位。针对80%资助对象为留守学生现状,采取“学籍地+户籍地”相比对、“网上申报”和“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优化资助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资助工作群众满意度。家长在外地务工的申报对象可以通过网络提交必要的印证资料办理,对于学籍不在本县的资助对象,通过包户干部上门服务协助申报的方式办理资助(县外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2317人都是由包户干部协助办理的),大大减轻了资助对象家庭的负担。
           四是“大数据+入户查”,资助过程全透明。坚持规范程序,阳光操作。程序规范到位,组织4000余名教职工进村入户,对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就学信息进行摸排,并通过大数据比对平台发现线索,逐一核实,做到申请、评议、公示、审核、划拨到打卡的全过程公开透明。创新和完善学生资助资金监管模式,将学生资助款通过银行直接打入学生(监护人)的银行卡中,过程留痕可查,缩减了中间环节。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机制,对乡镇(直属)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关键环节、关键部位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明察暗访成为常态。
           五是“资金链+爱心包”,资助要素全覆盖。全面落实国家、省、市三级资助政策,建立完善从学前到大学的全链条资助体系。在国家和省资助政策之外,地方政府统筹资金4386万元,用于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亟待解决的困难。在用好各级政策保障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中国人寿、中国扶贫基金会、共青团、“百蹊”助学基金会等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助学项目同步展开,建立了3000万元的国寿郧西教育基金,发放了17476个“爱心包裹”,百蹊助学项目惠及300余人……目前,全县捐资助学资金达到7244.4万元,捐资总数超过学校标准化建设总投入的20%,该县动情凝聚社会力量捐资办学的经验做法成功获得国家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