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把关爱种在学生心田
  • 发布时间:2019-04-03    浏览数:6036
  • 媒体名称:中国教师报
       作 者:袁作森 蔡 伟    

          

           治贫必重教,重教在公平。自 2016年以来,湖北省恩施市将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作为特殊群体,建立“4321”全面关爱特殊群体学生体系,切实保障平等接受教育权利。
           所谓“4321”工作法,即“4项保障”,按政策减免各类教育费用、保障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交通费用、基本医疗保险费用;“3项管理”,市级信息库管理、学校教育管理、社会“爱心妈妈”管理;建立“2对1跟踪帮扶”机制,“班主任+科任教师”结对帮扶至少1名贫困学生;实现1个目标,教育脱贫不落一生。
           “4项保障”保入学。恩施市全面落实各级各类资助政策,确保全市适龄人口全部入学,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近3年来,全市为特殊群体学生免除学杂费4284.17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734.84万元,免中考报名费19.6万元;落实营养改善计划4841.28万元,为寄宿生发放生活费2292.17万元,对非寄宿生发放助学金1699.89万元;发放上下学交通费补助1481.05万元;减免基本医疗保险389万元。恩施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在校学生80423名,包括8479名留守学生(动态数据)、3526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383名残疾学生均全部入学。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达99.07%,均达到国家和省规定标准。
            “3项管理”唤亲情。恩施市积极构建“市级信息库管理、学校教育管理、社会‘爱心妈妈’管理”三级关爱工作机制,把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作为教育扶贫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是建立全市信息库,撑起特殊群体学生“呵护伞”。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关爱特殊群体学生领导小组,进行顶层设计与推动;建立由市教育局、妇联、团委、公安等部门联合参与的月联席会议制度,共享信息数据,畅通议事渠道,形成工作合力;对监护缺失、失学辍学、家庭暴力、患病残疾、生活困难等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根据各自部门职责进行有效解决。建立学校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工作和数据信息月报告制度,对特殊群体学生工作进行规范管理。让全市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体系健全、数据准确、资料翔实。
           二是建立关爱档案,打造特殊群体学生成长“幸福园”。恩施市聚合学校校长、德育副校长或德育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等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工作力量,建立健全在校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卡一档”,帮扶“精准滴灌”。市教育局每年组织专题培训,全面加强特殊群体学生关爱队伍建设。同时,学校常态化开展演讲、故事会、诗会、“送微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特殊群体学生感受到被关注,找到存在感。邀请特殊群体学生家长(监护人)进课堂听课、进餐厅陪餐、进宿舍参观,全方位体验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
           三是建立“亲情小屋”,构建特殊群体学生“温馨家”。恩施市针对农村特殊群体学生多、普遍缺少亲情的实际,在全市农村中小学建立“亲情小屋”134间,每个“亲情小屋”都有亲情通话间、成果展示墙、“悄悄话”驿站、家校互动平台、课外阅读室,为特殊群体学生与家长架起“连心桥”。全市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标准聘请“爱心妈妈”80名,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让“爱心妈妈”成为孩子生活上的引导者、学业上的辅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要求做到“三个一”,即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形成了覆盖到边、监护到位、关爱到人的亲情网络,学校成为特殊群体学生“温馨的家”。
            “2对1跟踪帮扶”机制送温暖。恩施市教育系统实施教育扶贫包保责任制,全市各学校建立“2对1跟踪帮扶”机制,实现帮扶贫困生全覆盖和进村入户家访贫困生全覆盖。目前,2614名教师(其中党员教师2021名)已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育脱贫攻坚责任体系。
           “1个目标”促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是减贫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举。恩施市让特殊群体不因家庭贫困、亲情缺失、精神贫困等原因而失学。从而达到人人有学上、人人可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