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

  • 【三峡大学】构建资助体系,拓展育人平台,凸显工作实效
  • 发布时间:2017-12-20    浏览数:16232
  •       三峡大学学生资助工作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成长成才。
          近年来,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曾作为唯一的一所省属高校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经济资助工作新闻发布会,在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先后获得“湖北省高校经济资助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湖北省高校经济资助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在2015年由湖北省财政厅、教育厅组织的国家奖助学金项目和校级奖助学金项目绩效评价中,分获“良好”和“优秀”。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资助机制
          学校建成了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成立了三峡大学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学生处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配备专职资助工作人员3名,各学院设立资助专干1名。
    学校先后出台了《三峡大学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三峡大学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三峡大学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修订稿) 》等系列资助政策文件,形成了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机制,使得学生资助工作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此外,学校还通过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二、实现精准资助,完善资助体系
          学校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资助体系,形成了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实现了困难学生全覆盖,提高资助精准度和有效性,从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是利用信息平台,实现认定对象精准。学校自2009年开始建立学生综合服务系统,实现困难学生认定网上申请审批流程,运用“大数据”分析比对和网格实体层级管理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经济状态的“全”掌握,根据学生经济情况变化建立动态困难学生库,利用信息平台掌握学生资助数量、质量等状态,实现了学生资助工作系统化动态管理。
          二是走访困难学生,实现资助力度精准。学校每年开展2-3次“关注困难学生、关爱贫困家庭”实地走访送温暖活动,累计走访A类和B类困难学生家庭50余户,走访活动为精准资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了解分析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建档立卡困难学生在心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独特需求,为其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有效助学措施。
          三是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针对性资助帮扶。学校根据新疆籍、西藏籍等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文化风俗差异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资助帮扶措施,出台了专门的《三峡大学新疆籍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管理办法》。近三年来,开通特别“绿色通道”, 80名新疆籍和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缓交学费55.59万元;发放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困难补助55.98万元,惠及548人次。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西藏分公司共同为西藏班学生提供生活费、学费、交通费补助共计342万元。
          三、创新工作模式,凸显资助成效
          学校不断探索和创新学生资助新方式,充分发挥全程资助、全方位资助作用,使学生切实感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学校和社会的关爱。
          一是对暂未就业的困难学生发放求职补助金。学校为解决暂未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实际困难,连续五年召开暂未就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为他们提供就业资助和指导。共计为83名同学发放近5万元就业帮扶资金,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信息。
          二是开展迎新春送困难学生回家团圆活动。学校连续六年“送困难学生回家过年”,为199名困难学生资助回家路费5万余元。这一举措让困难学子得以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加强了感恩和亲情教育,排除了春节期间学生留校的安全隐患,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是建立“微捐赠”平台,创新精准资助模式。三峡大学学生处和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开通微信“微捐赠”功能。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公布特困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鼓励校友或社会爱心人士进行点对点的资助。“微捐赠”平台开通数天以来,已收到各类捐助资金数万元。
          四、践行立德树人,拓展育人功能
          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标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形成“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
          (一)树立先进典型,弘扬自强自立精神
           学校确立了“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勤学奋进、自信自强、勇于担当。在受助学生中涌现出一批成长成才典型,塑造了新时期励志大学生的先锋群像。
          学校为带着瘫痪妈妈上学的黄愉婷同学提供了单间宿舍和必要的生活物资,保障她照顾妈妈和学习两不误。鼓励并帮助身残志坚的侯海燕同学创办三峡大学“爱心超市”,先后使500多名大学生和2000余名宜昌市民受益。候海燕同学自助助人,发起成立“丛飞爱心社”,参加社区服务、义务支教、帮助麻风病人等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残障孩子、孤寡老人等无私的关心和帮助。辍学打工供弟弟上学,三年后重返校园的吴春红同学怀揣政府资助的4000元钱,通过绿色通道进入三峡大学,入学后在学校和老师在关怀下一路艰辛一路歌,刻苦学习,用自强自立浇灌梦想的花蕾。
          在学校的培养和资助帮扶下,她们不忘初心,上下求索,终获累累硕果。黄愉婷同学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湖北省感动荆楚十大敬老楷模、湖北乡村好青年、“三峡大学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侯海燕同学获得“全国自强奉献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她的事迹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的批示。吴春红同学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三峡大学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二)加强责任教育,培育诚信感恩意识
          一是积极构建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时将诚信教育贯穿始终。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教育广大学生“承传统美德,诚信行天下”;将每年5月作为诚信教育月,坚持开展诚信征文、举办专题报告会、播放宣传片、召开主题班会等系列教育活动;进行征信知识普及宣传,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等引导大学生“以诚修身,以信立业”。截止目前,学校校园地助学贷款各年累计回收率达93.7%,生源地助学贷款各年累计回收率达99.91%。
          二是培养学生感恩之情,感恩于心,践诺于行。学校主办“心存感恩,与爱同行”主题教育活动;出台《三峡大学阳光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试行)》,促使获助学生感恩国家,回报社会,其中以大学生自强之星黄愉婷同学名字命名的“愉婷志愿者服务队”连续5年义务家教进社区,开展“青春扶贫携手小康”志愿活动等,受到社区居民一致好评。
          三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广大受助学生不忘回报老师和学校的教育之恩,不忘回报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之情,不忘承担国家建设之责。
          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服务家乡、深入社会的实践交流平台,授予获得资助的优秀学子和辅导员老师“三大使者”称号,让他们带着学校为家长准备的“一封信”回到家乡,帮助困难学生家庭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让使者回归母校,宣传三峡大学,结合自身的感受鼓舞学弟学妹们努力学习,珍惜在校时光;倡导使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新风尚,传递“爱”。截至目前,共有117名个人和73个团队共计299人参加了“三大使者家乡行”活动,学生处官方微信对活动进行同步推送与宣传、三峡大学校报和三峡晚报对活动进行系列报道,将优秀作品在全校范围内展出,同时编辑成册《三大使者家乡行活动优秀成果集》。
          (三)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心理帮扶。关注于他们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成立贫困生心理成长训练营。采用团体辅导等形式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让他们相互鼓励,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二是技能提升。为困难学生开展技能培训(包括计算机培训、英语口语培训、演讲与口才培训、策划撰写培训、SYIB创业培训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每年受奖助大学生参与创业大赛等赛事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40余项,受奖助学生中自主创业的注册总资金高达500万元。
          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资助氛围
          一是多途径、全方位资助政策宣传。学生入学前,通过“三大使者”回访高中母校积极向有报考意向的高中生宣传学校整体资助政策;随录取通知书寄送学生资助政策简介;暑假期间开通“爱心专线”;新生报到时设立“绿色通道”,现场咨询;专设入学教育资助政策课堂等。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利用校园网、学生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学生处官方微信、班会等载体开展日常宣传,形成宣传态势,营造学生资助氛围。
          二是资助典型人物宣传。以开展“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活动、张贴“榜样的力量”大红榜、举办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官方微信和校报推送励志成才典型人物事迹等方式,宣传资助育人正能量。
          通过资助政策和资助育人典型的宣传,在全校学生中形成了砥砺求索、携手奋进、励志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年来,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学校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深入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为培养和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建设美好校园和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